(覺得可能會有人有興趣所以放上來)
次文本中的慾望:當代日本的性別、迷與女人的男男性同性性愛衍生創作
次文本中的慾望:當代日本的性別、迷與女人的男男性同性性愛衍生創作
Desirein Subtext: Gender, Fandom, and Women’s Male-Male Homoerotic Parodies in Contemporary Japan
Kumiko Saito
0. 前言
- 同人誌創作者和御宅族不同,多數是女性,透過同人誌展現出她們平常無法展現的情慾(p. 171)
- BL重塑了女性粉絲的性/別認同
- 同人誌展現了粉絲的愛與她們對自己使用的創作資源的批評之間的衝突(例如BL取材自主流漫畫卻又反男性中心的主流媒體)(p. 172)
- 同人誌的現象質疑了女性在社會中是否只扮演消費者和傳宗接代的角色
1. 日本語英語世界的不同
- 英文的Slash:迷們想像的子集,性愛化了媒體的男角之間的關係,是以媒體中汲取出的同性角色愛情、性愛關係為中心的非營利fan-fiction (p.172)
- 日本(少年愛、美少年、耽美、薔薇、Juné、やおい、BL、腐女子)各式各樣的名詞:並沒有一、二次創作的分界(例如やおい的定義和同人無關,而BL其實是商業創造的名詞)
- 西方認為slash的大宗是奇幻、科幻,但日本的這個領域則包含了運動、校園、武士、機器人等更多主題,沒有特定指涉意涵 (p.173)
- 日本多數是漫畫,英語世界則以小說為主
- 本文以BL縮寫為代表
2. BL的小歷史
- BL在1970年代時主要是少女漫畫,以萩尾望都《トーマの心臓》和竹宮恵子《風と木の詩》為代表作品,突破了1960年代少女漫畫走美式喜劇的風格,1970年代的少女漫畫則主打西方悲劇的犧牲(包括女主角的性也是犧牲之一)àBL扭轉了愛的概念,兩主角從彼此之間發現愛、性和情慾,1970年代後期的fan-fiction更確認了這種影響(p.173)
- 1975的第一次Comiket(Comic Market),有90%參加者是女性,且多數是萩尾和竹宮的粉絲,BL和少女漫畫的親近性反應了Fan-fiction文化和女性羅曼史的親近性(p.174)
3. 研究Slash的批判方法(pp.174-6)
- 若認為性別只是表面而非研究重點,會容易忽略性別對粉絲結構的影響
- 有許多學者做粉絲的反應研究(reception studies):例如Henry Jenkin分析男女性的觀看策略,發現Twin Peaks的粉絲以男性為主,他們會承認作者的文字主宰,而Star Trek的粉絲則以女性為主,強調典型關係的提升,Jenkin在Star Trek時也有做性別區隔,她認為女性比較容易投入情緒,因為女性被強迫閱讀男性中心的文本,因此學會將它挪用至女性的情緒寫實主義典範。(p.174)
- 但,女性真的會在研究中自然的反抗男性中心的主流嗎?其實slash更複雜,它只有部分反映了主流的意識形態,以Ien Ang的《朱門恩怨》研究為例,粉絲有些人是以嘲諷的態度在觀看,因為「大眾文化就是不好」的意識形態,不能只以順從或拒絕閱聽人對大眾媒體的態度,觀看過程其實是一系列小心翼翼的協商(p.175)
- Bourdieu以文化和經濟資本的比例來說明品味,Fiske則認為粉絲投入的庶民文化有對抗官方(official)的潛能,但日本質疑了Bourdieu的論點,因為日本是相對同質的社會,階級不明顯,那麼粉絲品味的高低從何而來?而且Bourdieu並未考慮性別,在日本,女性很少出去工作,並沒有自己真正的階級,而可能因為婚姻而產生階級流動(常常是向上),但BL的讀者、愛好者常是位在初婚年齡,她們怎麼可能有一致的文化表達?(pp.175-6)
- 在日本,需要重視女性獨特的社會經驗而非階級位置。(p.176)
- 4. BL作為一種市場(pp.176-80)
- 2ch的801板(相當於台灣PTT的BL板)表示,只有10%的BL愛好者「出櫃」(p.176)
- BL的三重汙名:色情、同性戀、愛男男同性戀的女性
- BL相對不商業:透過網路、和同人誌傳播,形式包括動漫、遊戲、小說、同人誌(漫畫和小說)、改編影片、廣播劇、部落格…等,市場難以估計。
- 現在小說和漫畫可以在店裡買到,有許多專屬的漫畫雜誌,有些受歡迎的作品會以平裝本重新連載,約有二十多家出版社合起來共有三十個左右的品牌用於出版BL平裝小說。(pp.176-7)
- 同人誌以薄冊的形式在書店販售,NRI(野村綜合研究所)在2004年的研究指出,12%的瘋狂消費者同時也是創作者,換算實際數字大約是20萬人,而且這並沒有計算一年只花300日圓在買BL或寫BL的人。
- 除了人數之外,經濟規模也難以計算:NRI的研究指出有創作fan-fiction的女性每年總共花約150億日圓,約每人每年七萬五千日圓,紀錄片NONFIX關注腐女,估計市場約有120億日圓,甚至還有手機小說的市場。(p.177)
- 越來越多公司投入BL,但這個市場仍難以預測,BiBLO(一家出版BL的老牌公司)在2006年倒閉,2007年則有創作者被舉發逃漏稅(三年內的創作收入達兩億日圓)。(p.177)
- 日本的同人誌主題遠比英語系國家多得多(p.177-80)
- Comiket將同人誌分為原創、漫畫衍生、動畫衍生、遊戲衍生、小說衍生、男性向(預設了Comiket是以女性為主)、真人、其他,Figure1是曾經在Comiket被列為單獨類別的作品(或創作者)
- n BL同人誌的原作常出自《周刊少年Jump》,內容包含有色情笑話的喜劇到無情色的趣聞,也像やおい說的一樣,情節薄弱,依賴原作,Figure2是2008年網路調查常見的同人誌類型
5. BL衍生創作與少年漫畫(pp.180-6)
- 《周刊少年Jump》:每週印行兩百萬冊,讀者90%男性,80%為14歲左右的青少年。
- 對女性粉絲的主要價值:努力、克服難關、主角和敵人之間的平等關係(追求同樣目標,只是手段不同),最後這一項常以《哈利波特》BL同人中的哈利和跩哥關係來解釋,BL常透過連結主角與敵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強調他們為了勝過對方而採用心理戰術,後來發展為互相吸引。(Figure3是《家庭教師里包恩》的迪諾與雲雀恭彌的戰鬥)
- 西方學者多強調slash的多樣認同、客觀關係,以及文本盜獵的政治意涵,但日本的腐女更說明了女粉絲對「官方」的矛盾態度:恐同(homophobia)與厭女(misogyny) (pp.181-2)
- 主角很少不去想「我不是gay,我只是愛上的是『他』」,不然就是這個角色的世界「沒有」女人的存在,這反映了社會認為gay就是雜交、墮落,女性則是不潔的
- 為什麼女性創造出來的故事會厭女?評論和愛好者們都同意「角色性別不重要,他們只是理想愛情的行動者。」
- BL是生活在「異性戀才是正常的(heteronormative)」世界的女性創作者/讀者的自我投射:少年漫畫的主角常專注在技術的追求或守護夥伴,很少展現出對愛情的渴望,但他終究克服了同性戀的禁忌,這證明了這是純粹的愛!
- BL的理想愛從互相在乎/扶持(caring)中昇華而來,而非從浪漫或性衝動而來的墮落關係(以gay和與女性為代表)
- 女性愛好者們並不打算翻轉性別,而是嘗試以現有的異性戀元素重構愛情,如果主角是拉子那就必須要處理女體和性向的汙名,就不享受了。
- 攻與受仍有陽剛和陰柔的傳統,攻是陽剛,受是陰柔,(男同志常用的說法是立ち、ねこ),作品裡常展示受的乳頭和肛門(代替陰道),配對也常以攻x受來表示,Figure5是《家庭教師》的迪諾(攻)x雲雀恭彌(受)
- 這是一種「同性戀的異性戀(homosexual’sheterosexuality)」,但BL仍會呈現攻受雙方的快感,使讀者可以認同雙方,這不只是像slash可以提供女性更廣泛的慾望認同,也使女性同時能成為愛與被愛的主體,男性角色本身也是女性愛與窺看的對象,讀者的愉悅是在愛與被愛、看與被看之間流動的。
6. 結論(pp.187-8)
- Slash和BL的相似之處:
- 女性將男性重新置入理想愛情
- 強調平等關係
- 女性自我投射到男角,成為父權與異性戀的潛在批評
- 重製性別
- Saito的BL分析:
- 恐同與厭女:重塑典型異性戀的性別角色
- 性別是粉絲的重要元素
- BL不是單純反主流和官方,而是同時支持/反對官方,同時挑戰她們自己次級的經濟、文化地位,又延續既有的性別論述
- Fan-fiction是一個交叉點:男性社會/女性理想、社會中被嚴控的女體/以男同志形式呈現的虛擬的慾望身體,這反映了日本是個性別分界森嚴的社會,但女性又透過教育而了解了機會平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提醒:估狗有時候太餓會吞留言,記得備份以免被吃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