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TA省思] 關於社會學的「不客觀」與「不理性」

(上週影片播放原住民正名運動的紀錄片《請問蕃名》,有同學在心得裡面表示,社會學如果只是一直指出社會中永遠不會改變的人性所造成的不平等,那又有甚麼意義,也有同學認為影片表達的方式太過偏激,因此我寄信長篇大論的回覆同學們的意見,考慮到隱私問題,學生的原文我就不轉錄了,我的臉書有開放給學生們加,請各位要回應也審慎發言)


  我想,其實同學們質疑的是社會學是否過於偏激、不夠理性,而我認為這牽涉到理解和表達兩個面向。我認為,社會學本身對「理性」或「客觀」的概念與許多自然科學是不同的,對社會學來說,客觀常常不是「撇除自身的觀點」,因為人作為社會生活的個體,在社會中有特殊的位置,要達到完全不涉入的客觀是不可能的,因此社會學有時候強調的是「詮釋」,也就是去理解在那個社會位置上的人是怎麼看待事情的,因為社會中大部分人沒有機會換一個位置去看,社會學才要特地呈現出別的位置是甚麼樣子的──不知道這麼說大家是否能比較接受影片以「情緒性」的方式處理?我也同意,從人與人溝通的觀點來說,如此激怒其他人並不一定能達到溝通的效果,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然而,我並不認為「激動」就會減損行動背後的意義,上學期我帶的另一個社丁班級,有一項作業是要求他們參與,或至少觀察一次社會運動,有一位同學在課堂上如此分享:「大家開始從外面敲著環評會議室的牆壁,我也跟著一直敲、一直敲,直到兩週後的現在我手還是黑青的。」這位同學獲得了全班最高票,因為他向大家展示的,是社會運動中「撼動人心」的「激動」。我認為,那些「激動」才是行動者對於自己感受最真實的表達,有時候我們看到社會運動的成員有一些「不理性」,或許思考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他們在這個社會裡到底有沒有別的選擇,當你有了多方的觀點,你才可能真正理性思考。

  因此我在這樣的基礎上回應同學對「如果只是一直指出亙古不變的不平等,到底有甚麼意義」這樣的質疑。在每個歷史階段上,人們的價值概念是不斷改變的,我不確定甚麼是人性、甚麼是社會建構出的,但是在各式各樣的價值之下就可能存在著不平等,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正視這樣的不平等,然後想辦法讓大家都能在社會中快樂生活。或許這禮拜原住民的議題對同學們來說比較難感同身受,而且我們這個班上的同學又是這個社會中某種定義下的「人生勝利組」,的確社會學對你們來說可能是質疑了原本支持你們走到社會頂尖的制度和價值,這種「不友善」讓你們感覺到不舒服,我自己就常常為了「萬惡的中產階級」身分困擾,但這些「不友善」可能是社會中的其他人隨時隨地感受到的。「沒注意到」,這樣的說詞如果用在你傷害了你重要的朋友或家人時,他/她會接受嗎?他/她可能會憤怒地告訴你:「這是藉口,因為不管怎麼樣你就是傷害了我。」大家再過一兩年就可以行使你們作為公民的投票權,這不僅是權利,同時也是責任,更何況大家作為台大學生,可能在社會中更有發言的機會,當你知道你的意見或選票可能決定了你們和社會中其他各式各樣的人的每天真真切切的生活經驗時,你會不會認真思考每一次發言、每一個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提醒:估狗有時候太餓會吞留言,記得備份以免被吃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