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So Nyeo、Shoujo與Girls:少女時代全球傳播下「少女」意涵的文化移轉


(本文為台大社會所101-2學期王佩迪老師「性別與媒體文化」期末報告)

So Nyeo、Shoujo與Girls:少女時代全球傳播下「少女」意涵的文化移轉


  南韓政府於1999年頒布《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設定「文化產業五年振興計畫」,開啟了「韓流」的有計畫傳播,一開始的韓流以戲劇(韓劇)為主,韓國流行音樂並非韓流傳播主力,只是以主題曲(OST)的形式附屬於韓劇。韓語在全世界的使用人口比例不高,無法透過語言直接傳播,因此2005年是極重要的一年,Youtube設立並成為韓國流行音樂重要的傳播管道:充滿節奏感的電子舞曲、插入簡單英文單字的歌詞和歌名,以及充滿記憶點的舞蹈,這種歌舞類型的韓國流行音樂MV透過Youtube傳播,受到廣泛的歡迎。K-pop受惠於網路這種新媒體,成為流行音樂的一種類型。


  在這樣的脈絡下,韓國三大娛樂經紀公司之一的SM娛樂於2007年挑選了九位16-18歲的女練習生,包括太妍、Jessica、Sunny、Tiffany、孝淵、俞利、秀英、潤娥、徐玄,組成了後來幾乎成為韓國女子團體代名詞的「少女時代」。「少女時代」韓文發音So Nyeo Si Dae,來自於另一位1980年代出道的韓國歌手李承哲(Lee Seung Chul)的同名歌曲,它被翻唱並收錄在這個新團體的首張同名專輯《Girls’ Generation》中。團名對一個偶像團體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它是消費者對該團體的第一印象。「少女時代」這個團名到底代表了什麼?為什麼是「少女」,不是「女孩」或「女人」?SM娛樂在賦予她們團名的時候難道沒有考慮到「少女」可能不再是少女嗎?從這一點看來,少女時代所謂的「少女」並不是指年齡,而是指某個特定的概念。日本學者大城房美分析了日本的少女漫畫、淑女漫畫及少淑女漫畫之後,提出了「少女的意識形態」(Ogi, 2003),認為「少女」的重點並不是年齡,而是不管在甚麼樣的年齡都可以保持作夢的心──少女時代的應援口號「現在是少女時代,以後是少女時代,永遠是少女時代」印證了「少女」與年齡無關的特點,而少女時代官方粉絲名稱SONE(韓文發音近似So One),意思是「願望」,則符合「少女」的「夢想」特質。考慮到韓國曾在1910至1945年被日本殖民,也深受日本文化的影響,少女時代的「少女」跟日本的定義類似並不意外。在發行第一張專輯前,少女時代先發行了她們的第一支單曲〈Into The New World〉,MV中除了K-pop一定要有的歌舞之外,也插入了各團員們的獨立劇情,太妍和秀英一起想辦法讓小飛機起飛、Jessica和Sunny一起在牆上塗鴉、Tiffany將機車噴漆成自己最喜歡的粉紅色、愛跳舞的孝淵到鞋店買鞋、俞利試著做咖啡拉花、潤娥自己動手將衣服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年紀最小的徐玄拿著紙飛機開心的轉圈,無一不表現出她們作為「少女」相信夢想的形象,所有的團員都以素顏入鏡,也展現了她們青春的少女樣貌。從命名、應援口號、官方粉絲名稱、出道單曲MV,都在說明少女時代的「少女」意涵。


  在〈Into The New World〉的MV的最後,少女時代不僅打上了韓文團名,也打上了漢字的團名,對韓國現今使用的語言來說,即使不打上漢字也可以了解團名的意涵,因此打上漢字並不是偶然,可見其對東亞其他國家傳播的意圖。除此之外,少女時代的成員具備多國語言能力,其中一位團員(秀英)曾在日本以雙人組合出道,另一位團員(孝淵)曾在北京進修中文,還有兩位團員(Jessica、Tiffany)是美國韓僑,這也說明了SM娛樂有意讓少女時代紅遍全球。少女時代在2009年正式進軍日本(團名日文發音Shoujo Jidai),發行首張日文單曲〈Genie〉,在2011年以英文團名Girls’ Generation在美國發行英文單曲〈The Boys〉。


  香港學者陳韜文(2001)以《花木蘭》的迪士尼化為例提出了「文化移轉」的概念,認為在全球化傳播的過程中,本土文化和外國文化之間會進行雜交,這種混血的特質會使該文化更易於跨國傳播,使本土文化轉移到國外,同時也有外國文化轉移到本土中,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邊界被改變、被模糊。我認為,雖然少女時代是以「少女」的意識形態概念出道,但作為流行音樂的商品,在透過youtube進行全球傳播時,也可能進行了文化移轉。接下來,我將透過回顧、分析少女時代的單曲MV,檢視她們從2007年至今在韓國國內及跨國傳播時的形象轉變,藉此來檢視「少女」概念文化移轉的可能。




韓國:即使外表長大心卻永遠少女


少女時代以〈Into The New World〉一曲在韓國國內出道至今已經五年多,團員們也從十幾歲邁入二十多歲,不同於少女漫畫的主角總能固定在同樣年齡,如何解決真實世界的少女們長大與團名之間的矛盾成了重點。根據李明璁(2013)的研究,少女們的形象大概可以區分成三個階段:可愛與性感、野性與神祕、高貴與時尚。以下便以此為架構分析少女時代在韓國的形象轉變。


1. 可愛與性感

  首張單曲〈Into The New World〉發行之後,少女時代發行她們的首張同名專輯《Girls’ Generation》,其中的同名主打歌〈Girls’ Generation〉雖然是翻唱曲,卻呈現出與原唱完全不同的形象。少女時代版本的〈Girls’ Generation〉在視覺上無論是服裝或舞蹈都更符合歌名。在這支MV裡,少女時代主要出現了兩套服裝都比較偏向學生感,第一套是寬大的長袖運動衫搭配牛仔短褲和長襪,以及馬尾或辮子的髮型,第二套則每個人都不同,但大致上可說是學院風。這支MV的副歌重點動作是在歌詞唱到「不要笑我幼稚啦」的時候將雙手在頭旁邊畫圈,類似表達困擾的樣子。歌曲、服裝、舞蹈都意圖呈現少女們的可愛形象。

  隔了一年多之後,讓少女時代一炮而紅的歌曲〈GEE〉和〈Tell Me Your Wish (Genie)〉發行。〈GEE〉在視覺上是色彩繽紛的,團員們穿著白色的T-shirt和各色的窄管長褲,扮演著服飾店裡的人偶,在深夜的服飾店裡跳起舞來,雖然展現出好身材但舞蹈動作(畫愛心,比yeah)仍舊青春活潑。〈Tell Me Your Wish (Genie)〉團員們化身能幫人實現願望的神燈精靈,穿著軍裝,露出修長的腿,副歌部分的舞蹈也主打腿部動作,呈現出性感的形象,但穿插在舞蹈畫面之外的劇情則是少女們在粉紅色臥室裡快樂的舉辦Party,顯示即使外型性感,她們仍是無憂無慮的女孩,正是介於成熟與幼稚之間的少女。

  這個階段的最後一首歌曲〈Oh!〉團員們扮演了啦啦隊員,粉色系的服裝最顯眼的就是那雙過膝長靴,搭配短褲展現了一種類似「絕對領域」的效果。重點歌詞「Oh! Oh! Oh! O-ppa Reul Ssa Rang Hae Ma-Ni Ah! Ah! Ah! Ah! Ma-Ni Ma-Ni Hae」,翻成中文就是「喔喔喔喔,哥哥我愛你,啊啊啊啊啊,非常非常愛」,韓文的Oppa(使用中文的粉絲常寫成「歐巴」)是女性用語,直接意思是「哥哥」,但也常被用來稱呼年紀比自己大的男性,少女時代在這邊以歌詞表達了自己的相對年幼。

  「可愛與性感」階段的時間大約是2007年至2010年初,以團員們的年齡來說,最大的太妍(1989年出生)是18-21歲,最小的徐玄(1991年出生)則是16-19歲,大致上仍可以被稱為少女,因此她們展現的也是青春的形象。然而在〈Oh!〉的MV最後,穿著粉紅啦啦隊服的少女們回到房間,發現有另一群黑衣少女,雙方對峙的畫面宣告著少女時代將有大幅的轉變。

2. 野性與神秘

  〈Run Devil Run〉和〈Hoot〉兩支MV都大搞神秘,前者在〈Oh!〉的最後以入侵者的形象現身,後者則插入了特務劇情,讓少女們看起來似乎變得難以捉摸。從歌詞和舞蹈來看,這兩首歌的少女變得比較獨立,不像之前那樣依賴著Oppa,〈Run Devil Run〉一邊警告變心的男友「You better Run Run Run Run」一邊做出奔跑的動作,〈Hoot〉則一邊比著射箭的動作「你是Shoot Shoot Shoot,我是Hoot Hoot Hoot」表達自己對變心男友的拒絕。在MV的舞蹈場景和服裝部分,這兩支MV都有別於以往的七彩繽紛或粉紅,採取了黑白色系的場景和服裝,使少女們顯得更加冷靜,但服裝的剪裁部分貼合身材曲線,也讓少女們看起來更加成熟。「告別天真」或許是這兩首歌曲共同的主題,這個階段是一個過渡,要先破壞原本的少女形象,才能邁向下一個階段。

3. 高貴與時尚

  在第二張正規專輯《Oh!》發行之後,隔了將近兩年,少女時代才又發行了第三張正規專輯《The Boys》。同名主打歌〈The Boys〉MV一開始就以華麗的風格讓人眼睛一亮,穿著鑲滿寶石的華麗禮服的少女們走在玫瑰花瓣上,最令人驚豔的是以往一直是少女時代可愛代表的Sunny剪去長髮,以金色短髮的帥氣造型現身;音樂開始之後,少女們在鑽石造型的舞台中央,光線從後方打來使她們看起來光彩奪目,騎士風格的服裝和中間的舞蹈部分加入的地板動作使少女們看起來「英姿勃發」,但她們並不是男性化、中性化了,副歌第一句「Girls’ Generation make you feel the heat.」和不斷重複的「Girls bring the boys out.」都強調了自己的女性身分,只是少女們這次不僅是拒絕壞男人,更要主動向男性出擊。

  韓國流行樂壇把歌手隔了一段時間之後再發專輯稱為「回歸(comeback)」,而少女時代的第四張韓文專輯先行曲〈Dancing Queen〉是真的讓人覺得「少女時代回來了!」雖然有重新錄音後製,但MV的拍攝時間卻是和經典曲目〈Gee〉一樣的2008年,淡妝的少女們又穿上七彩的窄管長褲,跳著可愛的舞蹈,重點動作「貓舞」完全就是東浩紀(2012)在書中曾指出過的「萌要素」!接在MV最後的是新專輯同名主打〈I Got A Boy〉的預告,一樣七彩繽紛,卻也有〈The Boys〉的華麗和帥氣。

  〈I Got A Boy〉的MV開頭場景又是粉紅色的房間,少女們一面打扮自己一面聊天打鬧,一位神祕男子按電鈴打斷了少女們夢幻的生活,這才正式進入歌曲。〈I Got A Boy〉走Hip Hop風格,初次看MV的時候會讓人覺得眼花撩亂,除了少女們的服裝和背後的場景都七彩繽紛之外,歌曲也好像多首曲子混雜在一起一樣,若檢視歌詞就會發現這首歌其實是一群人七嘴八舌聊天的內容,每位成員都有自己獨立的歌詞。Hip Hop寬鬆的服裝並不凸顯女性的身材曲線,但歌詞如「我真的要氣死了,我的男人不把我當作女人看」仍強調了自己的女性身分,「啊~我的王子大人~你甚麼時候要來拯救我?就像白色的夢一樣,會把我抱在懷裡,把我舉起讓我飛翔的吧」則保留了「少女」的作夢特質。

  在韓國,少女時代從被動的以可愛和性感吸引男性,轉變到拒絕壞男人,更進一步在感情中扮演引領的角色,看似逐漸脫離少女的形象,卻又在第四張專輯重新回歸了「少女時代」。


日本:少女的外型與女性的自我意識

  出道三年,在韓國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少女時代於2010年進軍日本。少女時代在日本的歌曲有一部份是原有韓文歌曲的日文版本,另一些則是日本的原創歌曲,要分析少女時代的日本形象,就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既有的曲目中有哪些被翻唱為日文版本?第二,日本原創曲目有甚麼特點?

1. 從韓國到日本


  在日本出道之前,少女時代在韓國的最後一首歌曲是〈Run Devil Run〉,但它卻沒有因此被選為出道單曲,而是由〈Genie〉脫穎而出。日文版本的〈Genie〉MV和韓文版本在服裝及舞蹈上並沒有太大差異,仍然是主打少女們的長腿,原本韓文版第一句歌詞「你有什麼願望嗎?」被改成「你在呼喚我嗎?」(這句歌詞在之後的日本巡迴演唱會成為開場,顯示其重要性),性感女神的形象似乎是少女時代在日本的最初定位,而這其實是日本動漫中常見的女性形象。

  少女時代在日本發行的第二支單曲則更往回推,〈Gee〉回到了少女時代更早期的可愛風格。日文版本的〈Gee〉中,團員們不再扮演人偶在半夜悄悄舉辦宴會,而是活潑的服飾店員,更易於親近,而據團長太妍在訪談中表示:「因為是熟悉的歌曲,總覺得更好的表現了可愛的感覺」。

  〈Run Devil Run〉和〈Oh!〉雖然都有釋出日文版MV,但前者是日文第三張單曲的B面歌曲,僅在網路上釋出影片而不進行打歌,後者則是在第二張日文專輯發行前兩個月推出,主要是吸引粉絲的功能。這兩首歌都是因為韓文版本在日本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也翻唱成日文版本,並沒有特地建立新形象的目的。少女時代在日本與在韓國類似,一開始是採取「可愛與性感」的少女形象。在這些曲目之後,少女時代就不再推出翻唱韓文的日文歌曲,而直接以原創歌曲在日本創造屬於日本的新形象。

2. 獨立自主的純潔少女

  在〈Run Devil Run〉推出後一個月,少女時代推出了首支日文原創單曲〈Mr. Taxi〉。不同於在韓國需要透過〈Run Devil Run〉和〈Hoot〉轉換形象,日本的少女時代直接以〈Mr. Taxi〉打造新形象。黃色的計程車服以短裙搭配黑色過膝長靴,和韓文的〈Oh!〉類似,以「絕對領域」吸引粉絲,但一邊跳著「方向盤舞」一邊問著「欸,能追得上嗎?」,最後回答「但並不是這麼簡單的喔」,說明自己並不是這麼容易被男性征服。

  第一張日文專輯裡僅有一首快歌被選拍為MV──〈Bad Girl〉不以鮮豔的顏色呈現少女,牛仔布服裝搭配機車、倉庫等場景,歌詞中少女們自信的表達「如果你知道我是無法被取代的,你就會為我神魂顛倒,所以就讓我來告訴你我的秘密吧,我是完美的壞女孩」,比〈Mr. Taxi〉更積極,不只是要男性追上自己,更主動要征服男性。

  接下來的〈Paparazzi〉的歌詞以明星和狗仔隊的追逐劇情,使少女們成為鎂光燈的焦點,少女們直接看穿對方的目的,「擺出你期待的笑容」。有趣的是,雖然MV劇情延續韓文單曲〈The Boys〉的「高貴與時尚」,將少女們設定為穿著華麗的紅黑色禮服站在百老匯舞台上,卻穿插了另一個場景,金色的舞台上少女們穿的竟是黑白配色的女僕裝!女僕裝展現出的無助是「少女」的重要形式之一(Lunning, 2011),在日文的MV中採用這樣的裝扮可能是為了調和〈Mr. Taxi〉以來少女們越來越有自主性的「問題」。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下一支MV,〈Flower Power〉雖然以「偽裝成蝴蝶的蜘蛛」和紅黑色的連身服譬喻人在感情中的虛假,卻同時搭配了銀白色的空姐服裝和「開花」的舞蹈動作,展現「少女」的純潔無瑕。

  在最新的單曲〈Love&Girls〉中,少女們又回到鮮豔粉嫩的色彩,以前所未有的蹦蹦跳跳可愛舞蹈,唱著「Get up! Get up!」要少女們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在日本的少女時代和在韓國時相反,後者雖然服裝和場景越來越不「少女」,但歌詞還是蘊含著「少女」的幻想,前者卻是以「少女」的服裝隱藏歌詞中的批判和「女性」力量。


美國:Girl Power與少女的「自由」

  少女時代第一次、也是至今的唯一一次在東亞之外的國家發行非韓、日語的歌曲,是2011年與韓語版本同時發行的英語版本〈The Boys〉,除了語言不同之外,MV並無太大差異,因此與其說〈The Boys〉是一首歌出兩個版本,倒不如說這首歌就是為了同時符合兩邊的市場所設計的。選擇〈The Boys〉作為美國出道的第一首歌曲,顯示以往在日韓都適用的「少女」形象並不適合美國市場,例如有美國的青少年在看〈Oh!〉的時候問:「為什麼她們要一直用手碰自己的臉頰?」這個動作其實在東亞是很常見的「裝可愛」方式,也有美國的孩子看了〈Gee〉之後表示「她們全都長得一樣」,〈The Boys〉是第一支少女時代「既不裝可愛又每個人都具有個人特色」的MV。此外,少女時代的英文名稱Girls’ Generation對美國人來說是很令人困惑的:雖然亞洲人的長相通常在美國人眼中看起來相當年幼,但她們在〈The Boys〉的MV中卻穿著「一點也不Girl」的服裝,因此必須以美國人較熟悉的Girl概念解釋少女時代的形象,例如由辣妹合唱團(Spice Girls)在1995年提出的「Girl Power」。所謂的「Girl Power」強調的便是女性的自主,它賦予女性力量,認為女性能夠選擇自己想要展現什麼樣的形象──「Girl Power」不也是表達了女性「作夢」的自由嗎?〈The Boys〉英文版有一段歌詞:「It’s not fantasy. This is right for me living it like a star. Can’t get the best of me. I’ma be I wanna be. This is deep in my heart.」指出了女性並不一定要依賴男性,而可以成為自己心中想要的樣子。〈The Boys〉宣傳期間少女時代在美國的一次重要的媒體曝光,是在「大衛萊特曼(David Letterman)深夜秀」,該場演出remix版本,曲速較原曲快,鼓點也較複雜,少女們身穿黑色帶有蕾絲的服裝,舞蹈動作也加入類似「放馬過來」這樣更挑釁的動作,使「Girl Power」的印象更加強烈。

結論

  少女時代以少女的實際年齡和外型在韓國出道,但作為一個全球導向的偶像團體,她們在各國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少女」的概念。在韓國,她們必須處理「成長」這個議題,因此在視覺上逐漸邁向成熟,而在〈I Got A Boy〉猛的一轉,不再特地從外型強調女性特質,而是將歌詞「回歸」少女。在日本,她們以純潔無辜的「少女」形體,隱藏歌詞中的批判和反動。在美國,由於東亞通用的少女外型並不適用,因此她們轉而以Girl Power的方式來詮釋Girls’ Generation,卻也意外的符合了某種「少女的意識形態」。從「So Nyeo」到「Shoujo」到「Girls」,少女時代可以說是「一組偶像,多重形象」。必須要注意的是,雖然韓國流行音樂在行銷上有特地針對特定市場本身的文化設定形象,但這僅是單方向的文化移轉。事實上,Youtube這個傳播媒介使這些形象能同時被不同國家的人接收,文化與形象的關係並不是一對一,而是多對多,「少女」的各種概念在各個國家文化之間流動,韓國人可能喜愛可愛外型但批判的Shoujo,日本人可能嚮往Bring the boys out的Girls,美國人也可能欣賞外表成熟卻永遠在作夢的So Nyeo,文化移轉可能在多個文化中同時進行,或者移轉到國外的文化又再度反向移轉回本土,改變各文化對「少女」的定義,但實際情形仍尚待進一步的閱聽人研究來說明。



參考文獻

李明璁,2013。〈一個「歌舞共同體」的誕生?如何解讀全球在地化的韓國流行音樂(K-pop)〉,台大社會系「音樂社會學」講綱。
東浩紀,2012。《動物化的後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第四章第二節。台北市:大藝出版。
陳韜文,2001。〈文化移轉:中國花木蘭傳說的美國化和全球化〉,《新聞學研究》,第六十六期,頁1-27。
Lunning, Frenchy, “Under the Ruffles: Shojo and the Morphology of Power,” Mechademia 6: User Enhanced. 2011. (p.3-19)
Ogi, Fusami. 2003. “Female Subjectivity and Shoujo (Girls) Manga (Japanese Comics): Shoujo in Ladies’ Comics and Young Ladies’ Comics.”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36 (4): 780-803.


參考影片

少女時代看自己mv的反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AJM-LjhPrY
Kids React to K-pop 中文字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LUSy4Rn970
Reaction Video to Girls’ Generation O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3G8iR4k0Z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提醒:估狗有時候太餓會吞留言,記得備份以免被吃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