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記人社營主辦單位(臺大社會系)回應錄取資格「無標準」事件

「高中人文與社會科學營」原文


對制度與標準的質疑應該是為了保障更多的人的權利。

我能理解說「你的人生不該被這個資格定義」是為了減輕未獲資格者的魯蛇焦慮,但這樣的說法似乎缺乏了掌權者的自覺,以及對權力弱勢方「無能為力」情緒的同理。我覺得更好的做法或許是,清楚告訴對方如何能達成目標,使他知道自己尚有努力達成的機會,並且,這也把是否要按遊戲規則玩的決定權還給對方,讓他有可能在反抗中找到力量,即使失敗也繼續抬頭挺胸前進。

「沒有標準」看似機會無限,實際上卻令人無所適從,這樣的溫柔真的是溫柔嗎?若習慣給出這種方便的答案,社會不會更好,因為無以名狀的無力感會一直如影隨形,人們依舊感到不幸。

此外,實務面來看,用「沒有標準」回覆潛在客戶其實不是個好選擇,因為會對品牌的專業形象造成影響:如果連主事者都不知道自己的標準是什麼,人們要怎麼知道自己能從這裡獲得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提醒:估狗有時候太餓會吞留言,記得備份以免被吃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