鴆癮的《Ask Me》是一個我在閱讀過程中不特別流淚,卻總在渴望眼淚釋放時一再閱讀的故事。是一個我既期待結局,又害怕看到結局的故事。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讓你哭的不是作品,是你自己」,這說明了讀者的眼淚來自於對角色所遭遇的事件、角色情緒的共感,但我認為它並不是否認了作者與作品,因為要讓讀者在閱讀作品時,把故事與自身生命經驗和情感連結起來,仍是作者的功力。以《Ask Me》來說,它的標題就揭示了這是一個關於「問」的故事,而鴆癮透過在作品中置入了一部份的「現實」,讓人覺得主角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然而,要為主角和讀者共同的「現實」提供答案,這個答案又必須回應主角與讀者不同的人生,要不讓人失望何其困難?鴆癮在《Ask Me》中並不提供答案,而是以與「現實」相對的「真實」作為回答。
現實:你所面對的
「因為失憶所以只好假裝兩個人還在一起」,《Ask Me》的設定其實是個很浮誇的老梗,偏偏往回探究李弘彬與金元植分手的原因,只能感嘆什麼叫做戲如人生,再怎麼浮誇的梗,總要立基在現實之上才會有效。
「同性戀情遭到阻礙」固然是BL作品中很重要的現實(「沒人覺得同性戀不正常」、「人人都是同性戀」大概都屬於架空世界),但在近年來也算是司空見慣了,讀者早就準備好要看主角如何遭遇、面對社會的偏見;《Ask Me》的特殊之處在於,主角們面對的現實困境並不是只關於他們之間的關係,更是屬於個人生命的困境,李弘彬最初和金元植分手的原因與其說是社會對同性戀的否定,不如說是他個人對自我的否定。
放棄歌手夢、轉而以演員身分出道卻仍不成功,在這樣的現實下李弘彬原本就已經對自我產生懷疑,而金元植為了他們的生活所需出賣作品與音樂人的自尊,也使他無法再面對作為對方戀人的自己。對於包括我在內的,同樣與所愛的人一起遭遇理想與現實落差的讀者來說,李弘彬在電話中對母親坦言的那句「感覺好像在互相消耗彼此一樣」,或許都是切切實實的痛。
「我討厭看見那樣的他,也討厭讓他變成那樣的我」,兩人的關係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從鏡子裡看見的對方其實是現實中自己的投射,當我們再也沒有勇氣面對這樣的現實、這樣的自我時,只好將鏡子打碎了。
真實:你所相信的
有趣的是,兩人分手之後,金元植失憶造成關係的再度建立,反倒成為李弘彬重新定義自我的契機。只有雙方的關係不再反映現實,李弘彬回到單獨一個人的狀態,他才能在扮演戀人角色的過程中,再次理解自己對金元植的感情。
他們的關係是個謊言,謊言的反面是真實,所以真實該是什麼?問題不再是關於現實,而是關於李弘彬自己的演出。若「演」是一種虛假,究竟應該揭露面具下的真相,還是假戲真作--真實不是唯一,而是選擇;真實不是固然的存在,而是接受現況或做出改變的二選一。李弘彬即使明白,卻始終難以回答,因為獨自一人的他必然無法客觀,要承擔主觀選擇的結果則需要加倍的勇氣。
所以李弘彬說「Ask Me」。必須要有金元植的提問,李弘彬才能透過回答金元植,獲得對自身答案的信心。所謂信心,是指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堅定不移,也正是金元植在整個過程中展現的。他在兩人分手後仍固執地堅持對李弘彬的愛情、在失憶後即使發現李弘彬的異常也繼續裝作不知情,看來像是逃避的自欺欺人,但就是這樣對現實的無視,才使金元植能夠在得知一切都是「演」後,依舊正確地問出李弘彬需要的那個問題:「你是愛我的吧?」金元植的提問本身就是李弘彬的答案。
當雙方都有了自己相信的真實,現實就不再成為破壞關係的動機。修復關係的不是「愛」的答案,「相信自己是/能被愛著」才是使破鏡重圓的魔法。
「這又不是在寫故事,我們不能決定事情會怎麼發展」,對《Ask Me》中旁觀的角色們是如此,而對讀者來說,就算我們知道這是故事,卻也不可避免地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其中,而對結局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什麼?就這樣了嗎?」是我看到結局時的第一個感覺,糾結解套得太容易以至於讓人難以置信……但也或許,信與不信正是關鍵所在。我們渴望幸福結局,卻不一定相信自己的不安能夠獲得回應,正是這樣的卻步、猶豫造就了謊言,用以遮掩我們所不願面對的現實,也掩蓋了幸福的存在。
當我們站在意若思鏡前,我們看見的究竟是謊言,還是真正可能的未來?說「Ask Me」,如果你願意相信。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讓你哭的不是作品,是你自己」,這說明了讀者的眼淚來自於對角色所遭遇的事件、角色情緒的共感,但我認為它並不是否認了作者與作品,因為要讓讀者在閱讀作品時,把故事與自身生命經驗和情感連結起來,仍是作者的功力。以《Ask Me》來說,它的標題就揭示了這是一個關於「問」的故事,而鴆癮透過在作品中置入了一部份的「現實」,讓人覺得主角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然而,要為主角和讀者共同的「現實」提供答案,這個答案又必須回應主角與讀者不同的人生,要不讓人失望何其困難?鴆癮在《Ask Me》中並不提供答案,而是以與「現實」相對的「真實」作為回答。
現實:你所面對的
「因為失憶所以只好假裝兩個人還在一起」,《Ask Me》的設定其實是個很浮誇的老梗,偏偏往回探究李弘彬與金元植分手的原因,只能感嘆什麼叫做戲如人生,再怎麼浮誇的梗,總要立基在現實之上才會有效。
「同性戀情遭到阻礙」固然是BL作品中很重要的現實(「沒人覺得同性戀不正常」、「人人都是同性戀」大概都屬於架空世界),但在近年來也算是司空見慣了,讀者早就準備好要看主角如何遭遇、面對社會的偏見;《Ask Me》的特殊之處在於,主角們面對的現實困境並不是只關於他們之間的關係,更是屬於個人生命的困境,李弘彬最初和金元植分手的原因與其說是社會對同性戀的否定,不如說是他個人對自我的否定。
放棄歌手夢、轉而以演員身分出道卻仍不成功,在這樣的現實下李弘彬原本就已經對自我產生懷疑,而金元植為了他們的生活所需出賣作品與音樂人的自尊,也使他無法再面對作為對方戀人的自己。對於包括我在內的,同樣與所愛的人一起遭遇理想與現實落差的讀者來說,李弘彬在電話中對母親坦言的那句「感覺好像在互相消耗彼此一樣」,或許都是切切實實的痛。
「我討厭看見那樣的他,也討厭讓他變成那樣的我」,兩人的關係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從鏡子裡看見的對方其實是現實中自己的投射,當我們再也沒有勇氣面對這樣的現實、這樣的自我時,只好將鏡子打碎了。
真實:你所相信的
有趣的是,兩人分手之後,金元植失憶造成關係的再度建立,反倒成為李弘彬重新定義自我的契機。只有雙方的關係不再反映現實,李弘彬回到單獨一個人的狀態,他才能在扮演戀人角色的過程中,再次理解自己對金元植的感情。
他們的關係是個謊言,謊言的反面是真實,所以真實該是什麼?問題不再是關於現實,而是關於李弘彬自己的演出。若「演」是一種虛假,究竟應該揭露面具下的真相,還是假戲真作--真實不是唯一,而是選擇;真實不是固然的存在,而是接受現況或做出改變的二選一。李弘彬即使明白,卻始終難以回答,因為獨自一人的他必然無法客觀,要承擔主觀選擇的結果則需要加倍的勇氣。
所以李弘彬說「Ask Me」。必須要有金元植的提問,李弘彬才能透過回答金元植,獲得對自身答案的信心。所謂信心,是指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堅定不移,也正是金元植在整個過程中展現的。他在兩人分手後仍固執地堅持對李弘彬的愛情、在失憶後即使發現李弘彬的異常也繼續裝作不知情,看來像是逃避的自欺欺人,但就是這樣對現實的無視,才使金元植能夠在得知一切都是「演」後,依舊正確地問出李弘彬需要的那個問題:「你是愛我的吧?」金元植的提問本身就是李弘彬的答案。
當雙方都有了自己相信的真實,現實就不再成為破壞關係的動機。修復關係的不是「愛」的答案,「相信自己是/能被愛著」才是使破鏡重圓的魔法。
「這又不是在寫故事,我們不能決定事情會怎麼發展」,對《Ask Me》中旁觀的角色們是如此,而對讀者來說,就算我們知道這是故事,卻也不可避免地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其中,而對結局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什麼?就這樣了嗎?」是我看到結局時的第一個感覺,糾結解套得太容易以至於讓人難以置信……但也或許,信與不信正是關鍵所在。我們渴望幸福結局,卻不一定相信自己的不安能夠獲得回應,正是這樣的卻步、猶豫造就了謊言,用以遮掩我們所不願面對的現實,也掩蓋了幸福的存在。
當我們站在意若思鏡前,我們看見的究竟是謊言,還是真正可能的未來?說「Ask Me」,如果你願意相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提醒:估狗有時候太餓會吞留言,記得備份以免被吃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