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表演藝術的特質與未來
講者:于國華(表演藝術協會秘書長)
A. 黑格爾「藝術將死」?
-無法定義何謂藝術 ex. 杜象的小便斗是藝術嗎?
-政策、社會價值觀、市場該何去何從?
B. 藝術的產生
-生活:大眾/精緻
-人類生活→物質需求→物質生產→物質文明--┐
→精神需求→精神生產→精神文明→藝術
-當代:分工使藝術和社會分離
C. 表演藝術→表達情感的藝術,隨個人心情、經驗而有差異
→有沒有看/聽懂並不重要→觀眾也是創作的合作者
綜合藝術:戲劇→審美┌戲劇性:衝突
└劇場性:當下/現場
表演藝術的特性-演出和創作的結合
-高製作成本、高營運成本:每一次演出都是成本
-多數、多次消費:一張一張賣票
-不可重複性:每一次都不一樣
-不可保存(典藏)性:演出完就結束,不能帶回家
-團體合作、分工細膩 ex. 以換工的方式互相支持
表演藝術的三個環節:創作+作品+鑑賞
┌審美 = 主觀感受的理解與分析
├欣賞 = 單方面的直觀美感
└鑑賞 = 觀眾參與、審美和積極的再創造
意義來源:創作者+接受者
D. 接受美學(表演藝術和觀眾的關係)
-H. R. Jauss:┌以「期待視界」作為鑑賞標準
└有距離(超前)但不能太遠→前衛仍會有市場
-W. Iser:留白與不確定性→作品的結局、意義、價值由觀眾決定→沒有標準答案
※Chris Bilton:「創意=創新+合於目的的適用性」
→表演藝術:合適的規模+相對的企圖與目的
行政也是創意的成功關鍵環節
※美學=/=藝術 →評審可以決定甚麼是藝術嗎?
→美是一種感覺┌大眾美可能無法激起深度的鑑賞
└「反美」可能也是一種激發審美的方式
→文創產業的美=功能(需求)+時尚(大眾美)
E. 表演藝術的支持環境
1. 需要各式各樣的連結(強連帶+弱連帶)
2. 需要支持創意的條件、分為(如政策)
3. 需要引導入門的機制(就像City Cafe開拓了台灣的咖啡市場,星巴克和獨立咖啡店因而得利)
4. 需要支持多元的演出,培養各種品味的觀眾
5. 一個表演團體(演出+製作)=一個創意組織
F. 表演藝術的市場調查(2005的資料)
1. 266個主要團隊收入17.8億、支出21.2億,虧損3.4億(感人的自行吸收)
2. 兩廳院收入6億、市場推估收入共28億┐
3. 表演藝術「最高願付價格」總共399億┴→差距就是未來可以努力的空間
G. 台灣的表演藝術圈現象
1. 團隊M化:大團企業化+小團繽紛活躍
2. 新路:大陸市場、兩岸合製、定目劇、經營劇場、投資製作
3. 經典劇目重製受歡迎
4. 跨界合作
5. 創新傳統
6. 細密的市場經營:會員、校園(政府對單一團隊的補助逐漸減少)
7. 市場隱約擴大(政府從補助供給端改為開拓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提醒:估狗有時候太餓會吞留言,記得備份以免被吃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