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媒體素養概論第二次作業:依舊是視點、觀點分析

觀點分析


http://tw.youtube.com/watch?v=D64kgCaInQI&feature=related


30屆時報廣告金像獎


影片(電視)類 食品項 金像獎


維力炸醬麵──河堤篇


廣告主:維力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參賽公司:我是大衛廣告股份有限公司



   相信許多人都對這個廣告很有印象,我也是一樣,一看到時報廣告金像獎的得獎名單〈維力炸醬麵──河堤篇〉,腦袋馬上浮現出那令人會心一笑的片段,以這點而言,它絕對是一部成功的廣告。



  我個人認為這部廣告成功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貼近台灣大眾的集體經驗」。怎麼說呢?廣告裡頭都是台灣人熟悉的角色:一個是穿著格子襯衫、牛仔褲,戴著粗框眼鏡啃麵包(是波羅麵包喔),操著一口台灣國語的苦命學生(說不定還是考生);另一個是穿著籃球裝(裡頭還襯了件膚色的衛生衣,實在有夠俗),捧著泡麵的熱血男孩,估計應該也是高中或大學生;台灣人普遍都有學生時期被考試、作業「壓榨」的痛苦經驗,而運動、吃泡麵對大部分台灣人來說都是輕鬆愉快的記憶。我敢打賭,這部廣告拿去美國播出絕對沒什麼效果,正因為角色設定如此貼近台灣人的生活,這部廣告才能如此成功。


  

  來分析一下導演拍攝手法吧。




  整個廣告前半部都是非常近距離地拍攝兩個主角的正面臉部,讓觀眾都能清楚地看見他們的情緒反應,雖然沒有兩個人在同一個畫面,卻利用縫合的技術讓大家都知道苦命學生的反應是針對在吃泡麵的熱血男孩。因為第一個畫面是正打算啃波羅麵包的學生,觀眾的感覺很自然地跟著他走,把他視為主角,而熱血男孩則是配角,觀眾也對主角看著別人享受泡麵,而自己只能啃麵包的悲慘感覺感同身受。隨著導演不斷變換兩人的鏡頭,觀眾就好像一下蹲在這裡看著(導演用略為仰視的角度拍攝)苦命學生啃麵包,一下又跑到另一邊蹲著看熱血男孩享用泡麵,兩個感受相差極大的情境不斷交替逐漸勾起觀眾吃泡麵的慾望。


  

  到了廣告的中後段,近拍苦命學生正要狠下心來啃自己的麵包時,畫面又突然切到熱血男孩吃泡麵,然後「同學,」兩個字聲音出來,熱血男孩轉向他的左邊,畫面切回苦命學生拿著台灣人很熟悉的大聲公用台語向他的右邊喊話:「不好意思,」畫面切到兩個人一左一右坐在河堤上的大場景,「可以請你坐遠一點嗎~~?」聲音的轉場帶出畫面,這是第一次觀眾真正確定兩個人有連結。接著隨前景出現的維力炸醬麵和旁白「不可小看的影響力,
Power of 麵,維力炸醬麵」,背景的熱血男孩不斷努力往畫面遠離苦命學生的一端移動,令觀眾不禁會心一笑。




  我個人認為,一部好的商業廣告有兩個要素:一是勾起觀眾購買商品的慾望,這在〈維力炸醬麵──河堤篇〉的前半段就已具備;二是有一個記憶點讓觀眾記得這項產品,在這部廣告中,記憶點就是後半段苦命學生的台詞:「同學,不好意思,可以請你坐遠一點嗎~~?」(因為勾起觀眾購買慾的目的已經達成,記憶點就不需要再這麼近地拍攝了,改採一般第三者說故事的拍法。)但導演在幾乎已經可以結束的廣告最後又加了一小段收尾,這一小段在播出和參賽兩個版本略有不同;我不知道這兩個版本在參賽或實際功能上有什麼差異,但對我來說它們都使得這個廣告更完整,觀眾們再笑一次,記憶更深刻。




  最後就跟大家分享這兩個不同的收尾:播出的版本是大場景,左邊的熱血男孩正端著碗往鏡頭外挪動他的屁股,右邊的苦命學生卻還拿著大聲公對他喊:「再遠一點、再遠一點。」於是熱血男孩最後就挪到畫面外去了;而參賽的版本也是大場景,左邊熱血男孩已經不在畫面裡了,原來的河堤上只剩下一個碗,右邊的苦命學生拿著大聲公對左邊鏡頭外喊:「那碗湯拿走一點好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提醒:估狗有時候太餓會吞留言,記得備份以免被吃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