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關於刻板印象


 



  最近許多門課(服務學習──性別與空間、社會學、歷史思維與多元文化價值、媒體素養概論)都不斷在敘述所謂的刻板印象,因此感受也特別深刻。其實一直都知道刻板印象無所不在,卻沒有仔細思考、認真體會過。在上媒體素養概論時討論期中報告才發現,媒體塑造的刻板印象是無孔不入的,讓你像魚兒一般身在水中而不自知。


  所謂刻板印象,是指對某一社會團體的特質和行為有既定想法,其範圍包括:性別、膚色、民族、國家、職業、社經地位……等等。舉例來說,以性別而言,「男主外女主內」、「男兒有淚不輕彈」就是非常明顯的刻板印象,但刻板印象不一定是負面的,也有像「原住民就很會唱歌跳舞」之類的正面刻板印象。負面的刻板印象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偏見」,而「歧視」則是「偏見」所造成的具體行為。


  然而,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媒體素養概論課上,我們了解了媒體可能塑造出某一角色的刻板印象;但為什麼媒體要塑造出這樣的刻板印象呢?其實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刻板印象通常是多數人(尤其是設定消費群)的想法和期待,符合刻板印象的角色較能輕易突破觀眾的心防,傳達攝影師或導演想傳達的理念,或達成廣告想要的行銷效果。簡言之,是因為觀眾對某一角色有刻板印象、有期待,媒體才會利用這些刻板印象和期待來推銷產品或某些價值觀,而在過程中無形的強化了原本的刻板印象。藉由不斷的被強化,刻板印象漸漸成為一種社會互動規則、一種特殊的符號系統,為被貼上特定特質標籤的團體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媒體既然能夠輕易塑造刻板印象,是否也有打破刻板印象的功能呢?這些年來,隨著時代改變,傳媒開始樂於破壞某些既定規則,事實上,他們發現顛覆刻板印象能帶來許多意外的驚喜,無論在電影、電視劇或廣告,「脫線」的角色總能吸引觀眾的注意,讓觀眾眼睛一亮,比以刻板印象塑造出來的角色更能達到需要的效果。這樣的解構是好的或壞的改變呢?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1 則留言:

提醒:估狗有時候太餓會吞留言,記得備份以免被吃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