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媒體素養--關於新聞產製


   本篇文章名為〈新聞路線與消息來源的選擇〉,內文即是在說明新聞的「守門員」機制,其中很重要的兩個概念就是「能見度」和「觀察能力」。能見度受所謂的社會組織階層影響很大:社會階層越高、能見度就越高,因為越高層級的人發生的事件越受人注目──這也就是記者老是圍著名人們團團轉的原因,名人的行為對民眾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溝通效能較好),也因此名人成為了重要的傳播訊息的媒介。另一方面,觀察能力是指發現新聞的能力,這牽涉到更複雜的過程,用較簡單的話來說,新聞記者因為他們的職業而擁有許多接收新聞的管道,有特殊的社會地位,觀察能力因而較一般人高。





  我覺得這篇文章中最有趣的是敘述記者取得新聞的管道的部分。在上課和讀文章前,我一直想不透「怎麼那麼剛好,事情發生的時候記者都在?難道記者都這麼閒到處亂跑?不累嗎?」原來除了原本我們就知道的「有人會主動找記者來」之外,還有「駐點記者」的存在。因為「不可以漏掉任何可能發生的重要新聞」,各報社早就在任何可能發生新聞的地方(警察局、醫院、總統府……)派記者進駐,這就是所謂的「新聞路線」,如此一來就能幾乎即時接收到所有「重要的」第一手消息。當然這也有問題存在,就是忽略某些新聞路線,因為若發生了社會案件,卻沒有向警察局報案,這樣的新聞就有可能被漏掉了。另外一項讓我從未認真思考過的,是媒體本身的「新聞網絡」,一條新聞由通訊社上傳到全國的新聞網絡,其他媒體就可以迅速反應,廣電媒體尤其依賴印刷媒體,其實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廣播中聽到的新聞,有絕大部分不過是濃縮印刷媒體的新聞罷了,或是報社記者採訪、刊登後,廣電媒體才立刻又派人去採訪、錄製同一條新聞播出。




  仔細一想,我們平時似乎接收到極大量各式各樣的訊息,但其實都是已經被過濾過,又以各種方式複製再傳達給我們的,我們其實一直都在吸收一樣或類似的東西,這樣是否會造成我們就像吃藥會有抗藥性,對重複接收到的訊息敏感度降低呢?相對的,也有些訊息是我們一直沒有接收到的,似乎也可能就被我們忽略,再也想不起來了──我們對新聞很依賴,卻也太依賴了,透過新聞建構出來的世界並不完全真實,需要我們透過其他方式補上缺了的那些拼圖。

4 則留言:

  1. 好文推推推~我喜歡你這系列的文章

    可以讓我多想一些事

    看到我在線上想討論就找我吧~

    回覆刪除
  2. 推。

    我最近也在想類似的事情。

    回覆刪除
  3. 我正在想要建立一個平台供大家討論新聞或廣告

    要很理性的分析

    無論是各家報紙 電視台對同一件事的報導有何不同

    或是某些廣告或其他文本呈現出怎樣的刻板印象

    或是大家有其他的想法

    可以投稿到專屬的電子信箱

    經版主審核過後po文 下面就可以回覆討論



    大家可以在這裡提供一下想法

    我還頗想把這個平台真正成立起來的

    回覆刪除
  4. 你提供廣告提供平台提供新聞

    我可以討論

    不然要我自己找好累噢XD

    回覆刪除

提醒:估狗有時候太餓會吞留言,記得備份以免被吃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