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
因為看到某篇文章而決定要開始寫這個部落格。
對我來說,欣賞音樂的原則就只有一個:感動。然而音樂的感動有很多種:旋律、節奏、音色帶給身體的感動,或是歌詞與故事帶給心的感動。因為喜歡的音樂相同或不同,我們認知到自己與他人的共通與差異,以此定位何謂「我」。
然而,我不認為這種「異/同」應該成為我們欣賞音樂的限制。我認為,所謂的音樂類型,是提供我們一個框架、一個脈絡,協助我們理解彼此。各種音樂提供各種眼鏡讓我們看到原本看不見的世界(就像社會學),但如果你一直戴著同一副眼鏡,就無法欣賞另一個樣子的世界。
身為音樂的消費者(我是聽眾和粉絲)、生產者(我做表演和編曲)、中介者(我寫歷史和論述),最不想看到的是人們因為欣賞的音樂不同而彼此鄙視、怨恨、背離。音樂的本質是「人」,我們不應該因為音樂的喜好而隨便否定任何「人」。
但我也同時清楚,這些情形也有它的發生背景,所以不能說是特定消費者、生產者、中介者的錯,直接攻擊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
所以我決定寫這個部落格,跟大家分享我聽音樂時的感動,說明一個人有很多很多面,人生中有各種經驗,因此也會喜歡各式各樣的音樂;反之而言,同一種音樂也會吸引各式各樣的人,因為喜歡這種音樂的人在共同之外也有很多很多相異之處。
我覺得,這才是對抗音樂的「框框」和「圈圈」的最好方法。
【守護花樣年華的男孩們】
防彈少年團,英文簡稱BTS,二〇一三年六月十三日出道的韓國男子團體,這個部落格的第一篇選擇他們,不只是因為適逢防彈兩週年,更因為我認識的防彈、我認識並迷上他們的經過、他們的音樂以及這些音樂帶給我的感動,非常適合用來講我想要說的故事(註一)。
某些因緣際會下,我點開了防彈少年團的出道曲,〈No More Dream〉的MV:
小子,你的夢想是什麼?(是什麼?)
小子,你的夢想是什麼?(是什麼?)
小子,你的夢想是什麼?(是什麼?)
這就是你所能做的夢想嗎?
今年二十五歲,碩三下還在論文卡關、為了不一致的人生規劃跟交往九年遠距中的男友吵了無數架的我,竟然被這樣直接的質問擊中,差點淚腺崩潰。
因為學術的挫敗而想從校園逃離,有想從事的工作卻被戀人質疑是想「當仙女」、薪水不可能支持未來的家庭、很自私--面臨現實而想放棄夢想的自己,真的很軟弱,因為認知到自己的軟弱而消沉更是一件軟弱的事。高中的時候,美術老師曾經說我是個「有很多夢想想要完成的人」,可是我現在卻不知道自己能完成什麼、要完成什麼了。(打這篇文章也卡了很久,或許是很難鼓起勇氣面對當時、此刻的自己吧。)
於是又陸陸續續聽了防彈少年團的〈N.O〉、〈成人小孩〉、〈學校的眼淚〉,不得不說每一首的歌詞都深得我心。
在做音樂消費的社會學研究的我看來,這些尖銳地質疑社會灌輸給孩子的「幸福」、指出孩子在社會(尤其是學校)中面對的一切的歌曲,正是流行音樂需要的,因為青少年正是流行音樂最重要的消費族群。「防彈少年團」這個名字,雖然聽起來好像玩笑話一樣,卻含有「替一、二十歲的少年們防禦社會的子彈」的意義,這個定位是他們成立的時候就決定好的。由本身就處在這個年齡層(註二)的防彈少年團創作、唱出的這些歌曲,不只說出了青少年的心聲,鼓勵他們對抗社會的壓迫、做自己要做的事,更一字一句都在提醒已經不再是這個年齡的聽眾們,別忘了你們也有這個時候,所以不要隨便嘲笑或責怪少年們。
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對防彈少年團的第一印象,我會說是「反叛」。
曾經讀到一些文化研究認為「少女的意識形態」就是「夢」,所以我們看到了許多充滿幻想、魔法的少女漫畫;防彈讓我開始思考,「少年的意識形態」到底是什麼?從少年漫畫裡常見的「戰鬥」來看,我覺得相對於少女專注在「夢」,少年更強調了這些夢的完成所需要的「反叛」。在防彈少年團身上,這種「反叛」不只是批判沉重的社會議題,有時是透過一種幼稚笑鬧的態度。
如果我沒有先知道防彈少年團有那些批判的歌,我鐵定會覺得〈賀爾蒙戰爭〉是一首充滿男性凝視的歌曲吧?
我眼睛總是盯著女人的背轉動
女人們是方程式,由我們男人來解
流著汗、無謂地緩慢移動
再多穿一點高跟鞋吧
我也是十八歲了,該知道的都知道
女人是世界上最美好的
Yes I am a bad boy so I like bad girl
快來吧Baby,我們會處得很好的
自以為夠成熟可以談戀愛(或做愛?)就這樣對女孩子說話,這歌詞難道不是「中二」到不行嗎?更不用說MV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塑造出的,無所不在的那種盯著女性的「視線」,吊帶褲還讓我聯想起《湯姆歷險記》或《頑童歷險記》,搞得好像是少年幫派一樣。第一次看/聽這首歌的時候我真的以為那麼具有反叛精神的防彈「崩壞」了。
可是,仔細一想,「不成熟」和「幼稚」難道不就是我們對「少年」常用的評價嗎?於是我開始欣賞這首歌對女性赤裸裸的欣賞和稱讚,覺得這樣真誠地喊著「是因為賀爾蒙」的男孩們實在很可愛。其他諸如〈If I Rule The World〉、〈Converse High〉等歌曲也都是各種讓人又好氣又好笑地年輕男孩幻想(註三),〈進擊的防彈〉則直接把漫畫梗用進來、大辣辣地把團體名稱寫在那兒,表演時要大家一起跟著喊,還有什麼能比這更「中二」的?
防彈少年團在二〇一五年春天發行的第三張迷你專輯定名為《花樣年華Pt.1》,他們指出,「花樣年華」雖然是生命中最美的時刻,但也不能忽視這時期的徬徨、焦慮與不安。就像主打歌〈I NEED U〉的MV所呈現的,在成群笑鬧的反面有著個人的痛苦,這種矛盾卻並存的狀態就是「青春」。
對我來說,防彈少年團所詮釋的「花樣年華」是一種安慰:既然青春本來就有不安與痛苦如影隨形,那麼,如果還能感受到這些,就證明了青春尚未遠離,我仍舊保有夢想的能量。我對能在此刻與「防彈少年團」相遇有無盡的感謝,因為若把這個名字拆成三部分來看,「少年」是對花樣年華的感同身受,「防彈」是守護,「團」則是彼此相伴。
用音樂一起守護著花樣年華,是我愛防彈少年團的原因。
【「偶像」:「音樂」與「人」】
韓國的偶像團體通常都會有粉絲名稱,這個名稱代表了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係。與純粹對音樂的欣賞不同,當一個人使用粉絲名稱作為自稱的時候,代表的是他對這個團體的情感認同。
在音樂上,防彈少年團有很多讓我欣賞的地方:除了符合「花樣年華」的歌詞總是從正負兩面觸動我、讓我發笑或掉下眼淚之外,防彈的專輯在聽覺上從來不會讓人感到無聊,穿插了Rap、旋律、各種音效和呼喊的編曲,有時聽著聽著就不知不覺跟著一起搖擺,甚至不用特地教學都能跟著喊應援了--我曾在某篇論文中讀到「呼喊與回應」是嘻哈音樂的特點之一,回去翻音樂社會學的講義,又進一步了解到,源自美國黑人音樂的嘻哈即使已經全球化,「為弱勢發聲」的特點卻是隨著在地脈絡改變的,我還上網查了「skit」、「flow」、「swag」等詞彙到底是什麼意思--某種程度上,是防彈讓我開始想了解嘻哈音樂。
然而,使我成為「ARMY」的,並不是防彈的音樂,甚至不是他們感動我的那些關於青春的歌詞。
「防彈背心永遠與軍隊同在」的承諾,是他們以「ARMY」替粉絲命名的原因;但對我來說卻是反過來。我成為「阿米」(華語圈習慣這樣打,也算是某種暱稱吧),是因為我想要成為守護他們、與他們並肩戰鬥的軍隊。
防彈要抵擋的攻擊,不只是社會針對一、二十歲年輕人的。
因為「偶像」的身份,他們遭到了「地下」與「地上」兩方面的攻擊。
嘻哈音樂在韓國是屬於「地下」的社群,防彈的隊長RapMonster和常常擔任詞曲創作、製作人角色的Suga在出道前都曾屬於這個社群。對他們過去的「夥伴」來說,出道等於是種背叛、甚至被視為自甘墮落。
而在「地上」,雖然在大部分外國人的印象中偶像幾乎等於整個韓國流行音樂,但在韓國國內,「偶像」就是花瓶的形象,社會地位是遠遠不如「歌手」的。
所以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做音樂、練習舞台表演,永遠都有人會因為他們是「偶像」而否定、批評、嘲笑他們。
其實防彈的孩子們不是不知道這些,不是不知道地下社群對出道的看法,不是不知道社會對偶像的看法,但他們還是勇敢的選擇為了音樂夢站上舞台。Suga在出道滿一個月的紀念歌曲〈Born Singer〉裡這樣說著:
那樣所盼望的舞台 一邊Rap一邊跳舞時
還能感覺到活著 帶著疲憊上下班
就因為守護我的人們 我能忍受更多
就因為接二連三的吶喊聲 我也能夠對抗身體疼痛
出道前後的差別 只在於Idol和Rapper一線之間
生活也照常依舊 我的筆記本卻寫得滿滿
在休息室和舞台之間 拿起筆寫下歌詞
這樣的我在你們眼中有什麼改變?
在我看來,「偶像」跟其他音樂工作者最主要的差別,是在於「人」和「音樂」對他們來說同等重要。
作為偶像,他們必須隨時注意自己的外表和言行舉止,讓粉絲看到最完美的自己。
作為偶像,他們必須學習與粉絲互動,關心粉絲們的心情。
作為偶像,不能把粉絲的愛視為理所當然,所以沒有一般音樂人所謂「任性」的權利。
偶像在市場的生存仰賴粉絲,粉絲是他們的限制來源,但他們卻總是對粉絲們表達出滿滿的感謝。
明明,該道謝的是能聽到好音樂、被音樂感動的我們才對啊。
你可以說隨時想著粉絲是「商業考量」,但作為音樂表演者、創作者,難道不該常常考慮觀眾/聽眾的意見嗎?正是因為他們在乎觀眾/聽眾,所以才有感動人的作品,不是嗎?
所以,我不覺得這樣的攻擊是他們應承受的。
如果從地下轉移到地上就會失去嘻哈「替弱勢發聲」的精神,那他們就不會成為替一、二十歲的孩子們抵禦攻擊的防彈少年團、不會做出像《花樣年華Pt.1》這樣以青春的不安為主題的專輯,我也不會被他們的音樂感動了。
如果偶像只是擁有漂亮外表,那他們努力創作出的歌、努力練習跳出的舞,這些讓我從技術和情感層面欣賞的作品,又算是什麼?
對於那些加諸於「偶像」的攻擊,防彈在〈We On〉這首歌裡唱著:
我不懂你而你也不懂我
拜託請閉上你的嘴
不用擔心我 我會過得比你好
而且會繼續過得比你好
之前輕視我的那些朋友們
你們在哪兒呢? We On
我會證明給你看這不只是玩笑話
I promise ya. We On
是的,「過得比你好」才是他們對批評訕笑的人最有效的反擊,這正是我成為「阿米」契機--因為防彈少年團守護了我們的花樣年華、替我們防禦了社會的攻擊,他們的歌帶給我這麼多力量,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他們的力量來源。替他們多增加一名「阿米」成員,使他們成為市場中的勝利者,並以「阿米」的身份認同證明「偶像」也能做出感動人心的音樂,就是我能為他們做的。
以上,作為阿米,我為防彈少年團的兩週年紀念日寫下這些。
我會繼續寫的,繼續記錄各種音樂帶給我的感動,以此打破對各種音樂和人的偏見,我想防彈的孩子們也會高興看到這些。
註一:我用「故事」而不用「論點」,是希望讀者除了在理性上被說服之外,也有機會從我的個人經驗獲得共鳴。
註二:防彈少年團全員七人,姓名與出生年份按年齡從大至小依序為Jin金碩珍(92)、Suga閔玧其(93)、J-Hope鄭號錫與RapMonster金南俊(94)、Jimin朴智旻與V金泰亨(95)、JungKook田柾國(97)。出道時最大的Jin年僅二十一,最小的JungKook更只有十六歲。
註三:〈Converse High〉這首歌名一出來讓所有的防彈的飯(或說歌迷、粉絲)們都噴笑了,因為隊長RapMonster曾經說過自己理想的女孩是要穿著Converse牌高筒鞋,而且還必須是紅色的。
借用分享喔 會標明出處的> <
回覆刪除可以給我你分享到哪裡的網址嗎?
刪除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https://instagram.com/p/4lVA_aRI_k/
刪除希望沒有冒犯到> <
是還好啦,本來寫文章就是想要跟大家分享,但希望下次還是可以先說一聲囉。
刪除只是好奇,你是怎麼找到這篇文章的呢?
好的 下次會注意的 謝謝
刪除哈哈因為從小R和b君那邊游過來的
因為裡面一些觀點和我一直以來思考的東西很像 所以很喜歡這篇文章♡
原來如此,謝謝喜歡文章XD
刪除防彈少年們讓阿米們思考相似的事情、分享彼此的故事,我覺得就是很棒的音樂人了:)
寫的真好
回覆刪除